“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经典传承剧目、文学IP改编成功范例,以及人工智能合作创制的探索之作……日前,“2025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收官,在6月19日至8月24日的两个月时间里,16台原创佳作先后23次亮相全市13个剧场,展现了近年来上海舞台创作的喜人成果。
9月23日,记者从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举行创作点评会上获悉,2024年上海演出市场票房达51.7亿元,演出场次5.7万场,观演人次达2500万。据演出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音乐剧演出场次占全国市场约59%,票房收入约56%;脱口秀占全国11%,因而申城被业界称为“音乐剧之都”“脱口秀之都”。那么,在市场日益繁荣的当下,5.7万场次的演出中,代表“源头”的原创佳作有多少?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舞台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成为摆在上海众多文艺院团长和剧场当家人面前的必答题。
大IP+新技术,描绘时代新气象
在今年展演中,根据大IP改编的作品是一大亮点。话剧《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及同名电影《英雄儿女》,讲述了上海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故事。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作为文工团女兵的妹妹王芳化悲痛为力量,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继续坚持战斗。最终,王芳和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在战场上重逢和团圆。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改编自著名作家孙甘露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演绎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沪剧《金绣娘》改编自吴斌同名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末期,地下交通员金绣娘在江南水乡掩护受伤解放军梁超的故事。
人工智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上海的舞台也出现了一批“AI+”的创新之作,以科技手段描绘着时代新气象。全国首台AI创作的国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共同打造。音乐会以色彩为主轴,由AI作曲系统发散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九首原创曲目的多元演绎和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使作品焕发个性化特色,传递丰沛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上海木偶剧团打造的首部AIGC大型科幻偶剧《银河系历险记》也在展演中亮相,获得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杯那个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今年4月初,市文旅局向社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通知》。期间,共收到来自院团、院校及演出场馆的32部申报剧目,最终经过层层筛选评估,专家评审中总分前16位的作品正式入选“2025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并授予“优秀作品”称号。然而,对标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海舞台艺术创作依然存在不足。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陈飞华直言,从今年申报的32部剧目来看,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形式到呈现的破圈力度都还不够。评论家方家骏则在点评中指出,戏曲经典新编要考虑当下的演艺特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在明确定位、凸显风格的前提下寻求一个具有较高美学品味的新样式”。
也有专家指出,当下大部分原创作品聚焦本土素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视野、立足当下同时着眼未来的创作有待拓展和提升。“风格上要求新求变。”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指出,新词“情价比”值得研究——要注重作品带给观众的情绪价值。“在风格的求新求变上,我们能不能比100年前的舞台作品(京剧麒派艺术)做得更好呢?”她提问。今年展演的现实题材作品当中,红色题材占比最大,历史古典与科幻题材也有佳作。相比之下,书写当下时代、抒发人民心声的佳作还不多。正如原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刘文国所说:“这个奖那个奖不如老百姓夸奖,这个杯那个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只有深扎生活和不断打磨,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的优秀文艺作品。”
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